云南建投绿美发展有限公司 云南建投绿美发展有限公司
我身边的云铁青年 | 尹伟——扎根一线四载,在奋斗中向阳成长
2021年的夏天,昆明的阳光带着灼人的热度,00后的尹伟背着装有毕业证和专业课本的行囊,走进了云铁。彼时的他,眼里有对基建行业的憧憬,也藏着几分初入职场的忐忑。新员工培训结束后,尹伟来到祥云财富工业园区新建铁路专用线项目,脚下的泥土带着工地特有的气味,远处的桥墩在阳光下勾勒出硬朗的线条,他的职业生涯,便从这经纬纵横的土地上,悄然启程。

2021—2022 以仪器为友,于测量间锚定初心
初到工地,尹伟成了一名测量员,面对复杂的测量仪器和铁路工程的高精度要求,课本上的示意图变成了沉甸甸的金属机身,他深感课堂知识与现场实践的差距,像一根紧绷的弦,老测量员看出了他的局促,拍着他的肩膀说:“测量是工程的眼睛,你得让这双眼睛亮起来、准起来。”
从那天起,尹伟就把工地当课堂学。天刚亮,他就跟着老员工扛着仪器去铁路线上忙活;中午太阳晒得皮肤发烫,他还蹲在地上对着点位核对,汗珠子滴在图纸上,晕开一小片印子。傍晚收工,他回宿舍抱着仪器说明书认真研读,把每个按钮咋用、每步咋操作都记在本子上,碰到不懂的,第二天一早就追着老员工问个明白。为了提升效率,他主动琢磨起无人机航测。得空就在空地上练,无人机飞了落、落了飞,数据对了又改、改了又对,最后能精准捕捉到平坝路基段养猪场、平坝二号特大桥的地形细节,为工程设计递上了画满数据的资料。
真正让他读懂“毫厘”重量的,是一次在CPIII轨道控制网布设中,由于对天宝电子水准仪操作不熟,测量经验不足,在数据未显示符合要求时移动临时前视点且未做标记,测得的闭合差均超限,导致当天测量工作返工。看着辛苦一天的成果化为泡影,尹伟蹲在路边,望着渐渐暗下来的天色,心里又愧又急。也是从那天起,“严谨”二字成了他的标尺。每一个控制点都要反复校核,直到数据与设计值完美契合,最终配合项目一起完成了全线63个CPIII轨道控制点、127个水准控制点的布设。当茨坪村特大桥那重达 3341.5吨的21#墩柱,在他和同事的监测下逆时针转动70.38度精准就位时,他看着眼前,眼眶发热——原来那些蹲在地上核对数据的清晨与黄昏,都在为这一刻的圆满蓄力。
2022—2023向计量转身,在数据里突破边界
2022年11月,尹伟转战宾川至庆鹤高速公路项目土建十工区,脚步从铁路转向了高速公路。山区地形复杂,导线复核需翻山、在陡坡寻点位、于密林架仪器,他边做边学,不断积累经验、提升技能,配合同事完成了标段导线复核,为后续施工筑牢了根基。可就在他以为会沿着测量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时,一个决定,让他重新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——转岗学计量。
没等旁人多问,尹伟加入了计划合同部,但繁杂的计量规则、密密麻麻的支付流程、23家分包队伍的台账,那些曾经熟悉的“数据”,换了一种形式就让他手足无措。计合部的黄工看出了他的焦虑,从最基础的下游分包计量教起,教他怎么核对工程量清单,怎么区分“已完”与“待验”,怎么把“计量-支付-扣款”的台账理得清清楚楚。尹伟把黄工的每一句话都记在本子上,对着计量规则逐条琢磨,遇到不懂的就攒着,第二天一早就去请教。有一次,一家分包队伍因对计量规则理解偏差,提交的工程量与实际不符,尹伟拿着图纸和现场照片,陪着对方一点点核对,从早到晚......在不断的历练中,他渐渐明白,计量不只是“算数据”,更是“守规矩”,每一个数字背后,都连着工程的质量与诚信。
2023-2024在沉淀中蓄力,让责任长出翅膀
2023年4月,大半年的时光,尹伟蜕变成长,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“干一行就得担起一行的责任”。他开始接触上游计量和招投标工作。上游计量对接监理和总包,要求更严、流程更细,他每次提交资料前,都会把图纸、验收报告、试验数据逐页核对,生怕漏过一个细节;参与劳务分包招标时,他从招标文件编制到评标打分,全程不敢懈怠,有一次发现一家报价过低的单位曾有质量投诉记录,他立刻把情况汇报给领导,避免了潜在风险。
作为一直管的团支部委员,尹伟和其他年轻同事们共同成长,默默将关心传递到青年团队的每一处。一次,一位新同事因工作失误陷入情绪低谷,尹伟看在眼里,主动提出陪他到工地走走。夕阳下,他指着远处矗立的桥墩说:“你看这桥,哪根钢筋、哪块混凝土没经过反复打磨,咱们年轻人刚接触工作,难免会遇到磕碰,成长本就需要经得住事儿。”夕阳的光照洒在工地,尹伟的话也像一股暖流,悄悄抚平了新同事的焦虑。
2024—2025执计量之笔,在新程上向阳成长
2024年11月,尹伟的职业足迹再次延伸,这一次,他来到了云龙至永平高速公路项目,从原本熟悉的环境到全新的项目现场。这一次,他的步伐从容许多,迅速投入到工作节奏中,以一贯严谨的态度适应着新岗位的需求。
2025年4月,凭借此前在计量、招投标工作中积累的扎实经验与突出表现,00后的尹伟被任命为云永高速土建一分部计划合同部副经理——这是他第一次独立负责全线计量工作,肩上的担子更重了,责任也更具体了。在新岗位上,尹伟延续了测量工作的“精准”底色,并将其转化为计量工作的实效举措。
不久,他迎来了一次重要考验:第一次参加项目公司经济分析例会,面对满屋子的领导和前辈,20多岁的他,手心直冒汗,但当他翻开整理得条理清晰的计量报表,声音渐渐稳了下来,从15期上游计量的具体推进情况,到每一笔数据背后的工程进度与成本核算,条理清晰地将工作内容一一汇报。会后,领导拍着他的肩膀说:“年轻人,数据做得扎实。”那一刻,他知道,过去四年的打磨,三个项目的锤炼,此刻有了沉甸甸的收获。
如今,再站在云永高速的工地上,风裹着尘土掠过耳畔,尹伟望着远处正拔节生长的桥梁——钢构舒展、塔吊起落,一如他四年里不断向上的成长轨迹。恍惚间,四年前那个攥着全站仪、手忙脚乱校准数据的自己又浮现在眼前,青涩的慌乱与如今的沉稳交织,心里满是感慨。
从紧盯测量仪上跳动的刻度,到伏案梳理的计量报表;从需要前辈手把手带教,到能独当一面完成计量工作。他的脚步,是在经纬交错的工地现场深深扎根,丈量着每一段工程的脉络;他的成长,恰是在毫厘必较的每一个数据、每一份报表里细细打磨,沉淀出专业的底气。
尹伟始终清楚,人的成长从没有捷径。所谓“于经纬处扎根”,是一步一个脚印踩实工地的每一寸土地;所谓“在毫厘间打磨”,是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、把每一个数据算得精准无误。唯有如此,才能在看似平凡的一线岗位上,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、扎实而坚定的成长之路,让未来的时光在经纬与毫厘间,绽放出最动人的青春光彩。

